
厦门|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
粽子是用糯米包裹在粽子叶中蒸成的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食品之一。那么你知道粽子的由来吗,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?
粽子粽子的起源历史悠久。春秋时期,小米用蘑菇茭白叶包裹成喇叭状,称为“粟米”;大米装在竹筒里,密封烘烤,称为“筒饺”。战国时期,楚国大夫三闾和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,为了防止鱼破坏屈原的身体,人们用竹筒往河里放米,让鱼吃米,而不是咬屈原的身体。
另一个是祭祀屈原。粽子一直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。粽子除了纪念屈原,还被认为与伍子胥在江苏等地的信仰有关。方志:“下午以粽子奉吴大夫,非屈原之俗。”
西周的《方志》写道:“仲夏端午,烹粟。”《齐·姚敏书》卷九引用地方志说,粽子“当阴阳仍同相而不散时,盖其象”。
粽子是在南朝梁五月的五日做的,圆柱形的粽子用印楝叶包裹,用五色丝线包裹。《续齐和声》里说,光武帝开国武功中期,长沙一首民歌里看到一个自称“三闾大夫”的人说:“很高兴见到你,很荣幸。常年被龙盗。如果今天有什么好处的话,应该是塞了楝树叶,包了彩丝。这个东西就是小龙害怕的。”
你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?来源:民间传说,屈原投汨罗江后,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,但未见屈原遗体。当时正好是下雨天,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里。为了寄托哀思,人们在河上划船,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。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,就回家去取饭团扔到河里,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。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。
关于他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的另一种说法是,公元前340年,面对亡国之痛的屈原在五年10月悲愤之下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。为了防止鱼虾损害他的身体,人们用竹筒往河里灌米。以后,每天都有人把大米装在竹筒里,扔到河里祭奠。这就是中国比较早的粽子——“通宗粽子”的由来。也就是说,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裹的粽子,其实以前是用竹筒包装的。

- 2022-04-22 厦门新中考选历史吃亏吗 选历史好不好
- 2022-04-21 2024-2024年福建寒假是什么时候开始
- 2022-04-21 2024年厦门中考成绩查询时间公布
- 2022-04-22 厦门2024年中考理综做题顺序 答题要注意什么
- 2022-04-26 厦门校区|2024年厦门中考时间及考试科目